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武汉努力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7月25日,小晓因疱疹性心绞痛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她惊讶地发现,一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栋只有一层的旧楼。现在已经建了三层。功能区划清晰,设备先进,患者挂号、检查、治疗等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完成。

“发热门诊正在‘换头’,是武汉疫情后补短板、堵塞漏洞、长处和短板,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举措之一。”据武汉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我市制定了加强院前医疗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五项配套文件,确定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目标。为“努力建设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搭建系统

多点触发红橙黄蓝四级预警

去年6月28日,武汉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作出全面部署,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事关民生,是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十四五”重要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程落地。

记者梳理《中共武汉市委常委会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报告》发现,武汉市已建立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已与45个国家、省、市系统实现数据互通,整合汉族913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23个市级单位的疫情相关数据与重点位置622台监控视频设备直连,实现全数据覆盖“同城管”和“个人土地”。

在武汉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有一个大电子屏。当技术人员在电脑上打开“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时,电子屏幕上可以显示武汉的实时预警信息。城市里有多少人体温异常,有多少人去药店买药,去哪家医院的具体门诊情况,一目了然。我市部署了13类风险监测指标,包括证候设置、境外和中高风险地区、返(返)汉人员、重点员工、环境、商品和食品、传染病等,并自动将风险分类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4种预警。实时触发风险排查、突发事件处理、应急资源调度等闭环业务。

疫情防控常态化启动以来,我市实行“日监测、周研判、月报”制度,加强传染病、食品安全监测、风险研究和预警。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来源不明的疾病。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每天自动实时比对各类数据超过500万条,每天监测182.5万人次,每天排查各类风险9000余项。

一年来,武汉坚持人、物、地同守,严格落实移民和国内重点地区人员闭环管理措施,实施以武汉为中心的进口冷库制度。第一个入口点和第一个存储位置。连锁食品、高危商品全覆盖,检验检疫、预防消毒。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集中隔离点实行“红区”管理,坚持对农贸市场、公厕、交通、快递点等重点场所进行日常检查。开展环境采样检测、港口、车站、交通物流、冷链食品等从业人员定期核酸检测,大力推进全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自2020年5月18日起,全市已连续14个月无本地新增病例。

弥补不足

全面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在《实施意见》发布前,以华中科技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方鹏谦教授为首的专家组进行了大规模实地调研走访聆听到意见。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吴庆明在吴庆明疾控体系建设研究小组的带领下,用两个月时间走访全市各市、区疾控中心,寻找漏洞:不足,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关系不密切,医防结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以市疾控中心为主导,区疾控中心为枢纽,公众为主体的疾病防控三级网络。医疗机构卫生部门为网络。探索建立以区疾控中心为主要职能机构、市疾控中心为决策智库和技术支持的市、区疾控中心有机结合。

为把市疾控中心做优做强,我市推动市疾控中心建设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检测实验室,配备超高通量核酸自动检测系统6辆移动式核酸检测车实现突破。急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识别能力才是硬道理。

此外,我市还成立了武汉市预防医学研究院,成立高端智库,聘请专家31人;建立了3个疾病负担、医学载体和新的污染物暴露效应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教学实习基地,承担公共卫生硕士、中国现场流行病学项目、武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等实践教学任务。

针对疾控机构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武汉市卫健委积极着力增加全市疾控中心设置、高级职称比例、领导岗位数量。目前,武汉市卫健委新增公共卫生主管1名、内设机构1名、行政人员6名。各区疾控中心对比执行,市疾控中心和部分区疾控中心共新增1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