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半月谈 | 痛定思痛这一年:湖北探路高质量公共

 

痛定思痛这一年:湖北探路高质量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半月谈


这里,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决胜之地;


这里,也是疫后重振的关键之省。


在深刻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湖北痛定思痛、痛下决心,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探路高质量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立足“早防”、面向“快救”、着眼“强基”,曾经的疫情“漩涡中心”,正逐步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1

立足“早防”,

努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


春回英雄城,共赴樱花约。


3月的武汉,迎来了重回故地的援鄂医疗队成员,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这与去年樱花季疫情冲击之下的冷清形成鲜明反差。


一场场新的春天之约,人们看到了繁花盛开,更看到了重生与重振的湖北、武汉。


援鄂医护人员在武汉大学赏花留影 程敏 摄


可以悠然赏花的春天,来之不易。大疫之后,湖北主动谋变,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


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四大体系、完善八个机制、提升八种能力。


去年12月31日,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定宇有了“新头衔”——省卫生健康委公共卫生总师。这个特设的岗位,是湖北公共卫生与疾控体系改革“破冰”迈出的重要一步。


“省、市、县三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设立公共卫生总师,是湖北创新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决策机制的一个举措。这有利于减少决策环节,提高决策效率。”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涂远超说,目前全省各级卫健委(局)已有46家配备了公共卫生总师,19家疾控中心聘任了公共卫生首席专家。


武汉东湖樱花园夜景。程敏 摄


创新运行机制,激活一池春水。


“去年11月,我们一次性招录10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检验师、药剂师等,有效充实了基层医疗服务力量。”对长期在一线的湖北省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廖金海来说,这近乎是破天荒的事。


一些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拿出1万个事业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探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15个地区和30余个县(市、区)疾控中心主要领导已由同级卫健部门领导班子副职兼任……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湖北省已建立起流调队伍1831支8720人、消杀队伍1241支4628人。


时下,全球疫情还在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风险仍然存在。但自去年5月18日以来,湖北已连续10个多月无新发本土病例。


2021年4月3日清明小长假,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人流如织。肖艺九摄


2

面向“快救”,

不断完善突发公卫事件应急管理


作为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火神山项目“青年突击队”队长肖帅留意到,过去一年,湖北、武汉的平战结合医院明显多了起来。


以正在加紧建设的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项目为例,总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设置有200张传染病床位和800张普通病床位,如遇疫情,可快速转换为拥有1000张病床的传染病救治医院,高效提升救治能力。


“截至2020年底,各市州均建设了可转换传染病区,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总床位数10%的标准储备可转换床位8万余张,储备可转换ICU床位8000余张。”涂远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