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织起强大的公共卫生防护网(解读“十四五”健

 

4月7日,工作人员在对云南省瑞丽市一街道进行消毒。 面对疫情,瑞丽各界闻令而动,一线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巡边人员、志愿者默默坚守,争分夺秒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摄

4月9日,市民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体育中心设置的新冠病毒疫苗集中接种点询问登记区登记。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在鼓楼区五台山体育中心设置新冠病毒疫苗集中接种点。这是目前南京市最大规模的集中接种点,单日接种量可达1万剂次。 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3月14日,一场传染病防治科普展览在贵州省毕节市科技展览馆开展。 展览不仅向观众介绍了在抗击疫情的防控战中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还让观众系统了解防治传染病的相关科普知识,从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防控意识。 罗大富摄(人民视觉)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中国将强化监测预警、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设15个左右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升级改造20个左右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20个左右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一张强大、牢固的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正在编织,将稳稳兜住14亿中国人的健康。

关口前移

建立传染病智慧化

预警多点触发机制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尤其是对传染病而言,最关键和最大的难点在于‘早发现'。”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院执行院长杨维中教授表示,早发现是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非典”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对39种法定传染病病例个案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在线监测,对传染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系统存在的不足逐渐暴露:预警关口相对滞后,对39种法定传染病之外的新型突发疫情敏感性不足。

“传染病预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尽早发现新发传染病和已知传染病患者的异常增加或聚集,以便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杨维中介绍,一般从感染到确诊传染病,患者可能经历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感染病原体、出现主观感觉症状、咨询疾病相关信息、自行购药、就诊、检验、确诊等多个阶段。

“如果在传染病患者确诊前多个阶段节点建立相关数据的监测预警平台,预警信号就可以在更早的节点上发布,这对传染病早发现、早处置的意义非常重大。”杨维中强调,要实现关口前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

“要形成这样的机制,一要靠刚性制度,二要靠专业技术队伍,三要靠技术平台。”杨维中表示,在国家层面上要有一套完整的刚性制度作出相应安排,除了政策支持、建立专业队伍等方面,还要充分发挥中国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优势,打通医疗、疾控、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间与传染病相关的数据壁垒,实现多元数据共享,建立多系统、多部门、多层级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及平台。

同时,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自动化地采集传染病危险因素、相关症候群、疑似和确诊病例信息等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多个关键节点的数据,例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之间实时自动共享门诊日志和住院病历的症状、体征记录,疑似诊断,实验室检测数据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及早、智能化地判别出异常情况并自动发出预警。

“多渠道采集和自动共享传染病发生、发展多个关键节点的实时数据,尤其是传染病危险因素和传染病影响因素,而非仅依靠个别医生的偶然发现,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预警的敏感性和及时性。”杨维中说,例如针对可传人的禽流感病毒,如果农业等相关部门监测发现禽间禽流感增加,那它传播给人的风险也会上升,如果把预警关口提前到禽间疫情阶段,就会大大减少人类感染的风险。

平战结合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把疾病防控和医院救治结合起来,公立医院也要加强防控工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表示,突发传染病事件中,首个病例往往最先发现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