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策略研究基于

 

夏 青(1982-),女(汉族),天津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E-

1 医防整合联盟成立及其职责

1.1 成立背景

随着2003年SARS危机的暴发,我国公共卫生的应急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暴露出我国现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上存在“临床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分离”的弊端。2004年9月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美国医学与公共卫生联盟在北京召开首届中美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行动研讨会,并提出了医防整合行动倡议。会议围绕“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主题,讨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的培养与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现状,针对医学教育、传染病与非传染病防控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我国医防整合工作的进行。随后,杭州市和宁波市在医防结合模式实践上做了一些探索。提出要将疾病防控和临床防治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协作组织网络化管理[1]。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医防整合新机制,中国医防整合联盟于2018年3月在南京正式成立。联盟由71个高校、科研院所、疾控中心;49家医院;33个医药机构组成。“促进人体健康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的医防整合知识体系和医防整合服务体系”是联盟建设的整体目标。联盟将通过产、学、研、政、医、防一体化模式推动中国医防整合事业发展,通过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培养高素质医防整合人才,全面推动各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1.2 联盟职责

围绕“建设医防整合优势学科体系、培养医防整合优秀人才、推进医防整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网络信息的多学科整合为纽带,吸引优质科技资源进入联盟,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医防整合体系,统筹协调联盟成员的需求和资源优势,加强联盟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联盟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互动,建立起有序分工、有机承接、运转高效的整合协作机制,推动医防整合事业的发展。

重点建设联盟网络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医防整合大数据资源库,实现人才、技术、成果的汇集,促进前沿医学与预防医学理论与技术在解决医学相关问题中的转化应用。探索医防整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建立产、学、研、医、防资源共同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医防整合领域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2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 “传染病”仍是预防医学主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传染病仍然是预防医学的重要问题。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的快速延伸,更容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迅速蔓延,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2 “非传染性疾病”后来居上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直线上升。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同时也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是近年来政府在致力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2.3 “环境与健康”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因此,重视和发展预防医学学科,特别是重视环境污染所致健康危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对环境科技创新提出的重大战略需求[2]。

2.4 “营养及食品安全”需要重点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的进步,我国人口的疾病模式和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居民膳食指南,确定参考摄入量和营养正常值。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当前正在进行对食源性生物危害的鉴别与溯源,进行食品有毒有害物质代谢途径、致病机理及检测新方法的研究。确保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的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

2.5 大型人群队列将成为预防医学重点方向

建立大型人群队列。随访时间的延续,可以分析随时间和社会经济状况改变所带来的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还可以为疾病谱的改变及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目前,我国大型人群队列主要集中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职业暴露等方面,可为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指南和依据,同时为国家疾病防治策略的措施和制定提供科学证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