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健康中国背景下地方高校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2019年7月,国务院连续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并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要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领域面临的历史使命与重要机遇。

全球化趋势和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我国疾病谱和流行病学趋势出现巨大变化,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频发、新发传染病及环境风险正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安全。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革命蓬勃发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逐步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传统预防医学模式”向“人群科学、实验科学、信息科学、政策体系等为支撑的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预防医学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领域依然存在岗位胜任力培养不够、公共卫生应急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大预防观与公共卫生思维培养的系统性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国际化视野培养不够、终身学习能力与职业自豪感不强等缺陷与不足,从而导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创新素养有待提升、攻坚克难能力与应急能力不强、专业稳定性与职业认同度偏低、高层次人才该有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加强等一些列问题。这也为新时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新任务,为高等学校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 地方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健康中国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教育作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紧密围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这一核心任务,聚焦突发与新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水平提升、公民健康素养提升、地方突出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基层健康服务堵点的疏通等新时代公共卫生事业存在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的全球视野与改革意识,更注重健康服务核心能力培养,更注重职业自豪感与岗位胜任力的提升,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学科优势与行业特色,完善协同育人与学科交叉机制,为基层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

2 地方高校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2.1 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一中心两基本点三注重”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和国际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强调大预防观和应急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全覆盖,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形成“服务健康、遵循规律、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强化应急、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紧密衔接公共卫生机构与研究生实践基地,完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将公共卫生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学科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相结合,将大预防观与应急思维融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培养全环节,构建“一中心两基本点三注重”的公共卫生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为中心,紧扣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注重理论学习、专业综合实践、现场专题研究,培养“宽口径、强能力、善实践”的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

2.2 强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四个突出”的公共卫生职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作为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笔者所在高校南华大学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现场应急处置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和运行机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概念、构成、运行机制等核心工作范畴,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研究生职业能力涵盖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四个突出”的公共卫生职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理论教学突出公共卫生思维模式、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学改革突出案例教学与模拟教学的应用与量化考核;实践教学突出组织管理、协调沟通、风险控制、媒体应对等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培养;学位论文选题突出公共卫生现场需求和行业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