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大家谈|如何快速阻断传染源?气溶胶

 

为了科学地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我们要及时地掌握防疫知识,了解公共卫生医学常识。在疫情中,流调成为了阻断疫情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今晚6时播出的《公共卫生大家谈》第八期节目,邀请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潘浩,介绍流调工作和医学观察那些事。

图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潘浩解读医学观察 采访对象供图

3000人流调队伍精准流调筑牢防线

防止气溶胶传播最重要的是防止气溶胶形成,怎么会形成气溶胶?潘浩表示,比如冲马桶的时候,快速旋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产生气溶胶的过程。老百姓在这次防疫过程中特别注意下水道。下水道在特殊的极端的情况下,病毒有可能往上行或是下行,以气溶胶的形式传播出来。

那怎么预防气溶胶呢?大部分小区的下水道使用的是U型管道,只要充满水就可达到“水封”效果。对于老旧小区的直排下水道,居民可以用保鲜袋注水扎紧,放置于管道口,一样起到封闭作用。不过,潘浩也表示,一般来说,新冠病毒以“气溶胶”形式通过下水道传播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呼吸道飞沫与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市民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地做好“三件套”,也就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医学观察期关键物品记得带齐

阻断传染源,科学防止病毒扩散

当然还有一个“严”字,首先要对“人”进行管控,其次是对风险场所管控。场所可能未必被病毒污染,需要进行采样和检测,确保是一个安全的环境,才可以对外开放。还要对病人居住的家庭和工作场所消毒,确保这些环境是干净的、安全的。

潘浩说,现在可以用三个数字来表达两个任务调查和处置的速度,叫做“2+4+24”。“2”就是接到疫情报告以后,2个小时内到现场,“4”就是指4个小时掌握基本信息,24小时以内写出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调工作要“早、快、细、严”。对所有的疫情都要尽可能做到“早报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早期处置,疫情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里,但做到“早”也是很难的,需要把所有的监测系统进行完备的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哪个地方哪个人异常了,这个消息马上传到疾控系统,所以“早”与否,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第二个是要“快”,以快制快,奥密克戎病毒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快,必须以快制快。当然光快和早还不够,第三还要“细”,这个“细”体现在抓细节。第四就是“严”。对传染病来讲,如果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就可能忽视一个密接,这个密接可能就成为潜在的病人。

潘浩说,流调人员一般通过监控视频来判断。比如说看这个人和别人之间,是不是有一个交谈、面对面共同就餐、共同坐电梯的过程。现代手段给流调人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溯源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破案”的过程。这个案子能不能成功侦破,影响到后期处置的手段。如果有一个密接判漏了,没有把他纳入到管理中去,也许这个人就会发展成病人。

潘浩说,如何来管理这些人群有一定的医学依据。一些人群有必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具体来说,病人需要到医院或者方舱隔离治疗,密接和密接的密接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医学观察,特别是密接,是最容易成为病例的对象。在一个最长的潜伏期以内,一般是单人单间对他进行医学观察;第二,这段医学观察期间,不仅仅看症状,同时也要看他的核酸是不是发生变化,给他开展一定频次的核酸检测。

潘浩提醒,医学观察期间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带齐必需品,包括:身份证、医保卡、病历、手机及其充电器以及常用药物。只要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特异性症状和感染指征,便可结束医学观察。另外,到家后尽量居家进行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专业机构报告。

气溶胶通过下水道传播的概率远低于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在居家健康观察期间,楼上楼下邻居未免担心,病毒是否会通过气溶胶传播。潘浩说,气溶胶传播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一般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可能会在短时间里形成气溶胶传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现象,楼上楼下同一个室号有很多病例的会发生这种传播。但从它的概率、可能性来说,最优先的肯定是人与人的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这个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不能够排除可能的、偶发的是通过气溶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