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如何打造公共卫生安全城市
来源:温州日报
一场疫情,引发人们对公共卫生有了更多的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和传染病的斗争史,这就意味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全是一个持久的课题。此次两会上,关于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话题,引起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
■点题理由
疫情初期,温州见势早、行动快,率先发现全省首例新冠肺炎观察病例,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步步为营守住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审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疫,可以看到疫情防控风险始终存在。公共卫生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信息化滞后、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公共卫生队伍力量薄弱,联防联控机制、传染病预测预警机制等工作机制不健全。
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把“医疗高地”列入温州“五城五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就提出要高水平打造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争先。下一步,如何把温州打造成为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亟待多方思考。
■各方观点
为努力打造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包括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在内,温州谋划推进医疗卫生项目107个,目前已有55个项目开工建设。
市政协委员郑晓群将加强市级疫情预警溯源能力建设、加强县级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常态化监测能力建设等写进了今年的提案。
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怡解释,一个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囊括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三个部分。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是防范和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
“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要从这张安全网最薄弱的地方入手,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改革。”王怡说,基层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第一线,需要加大财政支持,不论是从提高防控工作质量、实施工作激励机制还是加强基层专业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应该确立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的“专业主导、协调联动”的主体地位,加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预警和研判能力。加大市民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市民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认知,再面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将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孤军奋战。
管理体系防治结合
硬件建设“平战结合”
周铁丽 市人大代表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中心主任、温州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人们的关注点拉到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公共卫生服务的特性之一,就是普通人平常感受不到,但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其要求又非常高,因此,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和长期投入。
管理上,建设好能否科学应对、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以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全民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突出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统筹、协调、谋划和管理职能,实现新发传染病早发现、早预警、防治更精准。健全县、乡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实现病人能够就地救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数据中心,实现各类信息的实时监督、动态管理和综合分析,在机制上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配置上,要在硬件提升上下功夫,建议依托温州医科大学院士资源,早日建成P3实验室,既有利于新发传染病的诊断、研究,也有利于承担更多科研及试剂疫苗等研发工作。除了人、财、物的持续投入外,还需要考虑平战结合、节约高效,加强部门协同,建立生产、流通、储备、使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着重培养病原学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形势研判和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定期培训和演习,确保战时拉得出,用得上。
完善工作机制
促进医防深度融合
林献丹 市政协委员
温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百年一遇的疫情,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新冠这一重大传染病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也推动了体系完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