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逻辑机理与运行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原因更加复杂、过程更难把握、问题更加专业、技术更难攻克、后果更加严重等鲜明特征。2020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给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各国在疫情防控中采取的思路不同,取得的防控效果也有差异。COVID-19 疫情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其治理必须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规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应该坚持专业性治理的思路,其核心要义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专业部门和人员作为主力军,尊重他们通过科学研究和判断得出的结论,并以此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和执行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专业部门和人员参与主导的决策机制、平时状态到应急状态标准的快速过渡机制,以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专业知识基础应用的科学传播机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

系统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是对其进行有效治理的基础。2006 年1 月开始实施的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一般而言,突发性、危险性、公共性和严重性是所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同之处。相较其他类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具有两个鲜明特征。

原因更加复杂,过程更难把握和预测。这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对其他种类突发公共事件最鲜明的特征。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过去科学技术极度不发达的人类社会,也适用于今天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人类社会。在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状态下,人类往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不合理的归因,并采取不够科学的应对措施。以鼠疫为例,疫情暴发后,人类先是把原因归结于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为此进行大忏悔。当发现效果反而不如世俗理性的措施后,又引发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危机。此后,又将原因归结于犹太人、残疾人和乞丐等“上帝的罪犯”,造成西欧国家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屠杀。当时人们采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烟熏房间、吸烟、使用通便剂、用尿洗澡、放血疗法等。即便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之初一般也超越了专业部门和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和防治办法研究清楚。2002 年12 月,SARS 疫情发生之初,有关熏白醋、喝板蓝根能预防“怪病”的传言兴起,引发了民众对白醋和板蓝根的抢购潮。2003 年4 月16 日,世界卫生组织才正式宣布SARS 的致病原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将其命名为SARS 病毒。直到今天,寻找SARS 病毒源头的工作还在继续,彻底消灭SARS 还有待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问题更加专业,技术更难攻克,后果更加严重。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甚至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如天花疫情肆虐人类社会约三千年,共造成约3 亿人死亡。鼠疫大约在公元6 世纪从埃及传入欧洲,第一次大暴发共造成2500万人死亡,此后又分别于14—18 世纪、19—20 世纪暴发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第二次最为严重,仅1374—1352 年就造成欧洲6200 万(另一说是3000 万)死亡。而1918—1920 年暴发的西班牙流感,共造成当时全世界1/3 人口(约5 亿人)感染。仅2009 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共宣布过六次“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主要包括2009 年的H1N1 疫情、2014 年的脊髓灰质炎疫情、2014 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2016 年的寨卡病毒疫情、2018—2019 年的刚果埃博拉疫情,以及2019 年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2009 年开始发生的H1N1 疫情,总死亡人数约为1.8 万人。2019 年底开始发生的COVID-19 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截至2020 年7 月28 日,全球76 个国家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611 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4 万。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性治理的内涵要求

如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后果更加严重、原因更加复杂、过程更难把握、技术更难攻克等鲜明特征。从人类的知识结构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应对,一般涉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学、生物工程、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从人类已有的组织形式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社会和市场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其中每一个主体又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彼此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关系千丝万缕,所发挥作用的机制千差万别。只有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的资源调配,才能形成合力,避免出现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