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探
培养卓越公共卫生人才是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宁夏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自1973年开始招生,在198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经过40年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国家对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形势背景及人类疾病谱改变的现状,需要尽快改革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并建立以实践应急能力提升为主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国初期,我国借鉴苏联模式,从国家到地方,建立起了严密的公共卫生网络和完善的防疫体系,并在很长时期内发挥着重大作用[1]。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伴随着此体系走过了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滞后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2],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因此,本文以构建符合民族地区特色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着眼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及人文医学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使新修订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1 教学模式改革
制订强化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新型教育模式。从原来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提高现场工作能力为主,将原有的单学科叠加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多学科渗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模仿型向创新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以学生“三能”(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2.1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对原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共开设61门课程(原为55门)。新增设现场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卫生学评价、群体现场实践等11门课程,删除了医用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法医学、影像诊断学等6门课程。另外,将基础化学、药理学调整为考查课。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将新增加的群体现场实践课程列入课表,并且增加专业实习时间,将原来的18周调整为现在的20周。重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包括综述撰写、开题报告、调查与实验设计、文献检索、论文数据处理5个环节严格要求,保证毕业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执行“一生一题”。
2.3 实验方法改革
采用以实验方法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淡化以实验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教学平台,从方法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度建立新型的模块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2.4 实验内容改革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参加实验课程的兴趣,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改革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探索联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并建立互动机制。为了更加高效、方便地与教学实践基地正常交流沟通,学院与实践基地互派干部,使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2.5 教材建设
投入专项资金编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流行病学现场实践指导》、《预防医学综合实验》3门特色教材,并鼓励教师参与预防医学专业各类规划教材、自编教材、协编教材的编写。
3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3.1 对预防医学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流行病学现场实践指导这3门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卫生统计学课程开展PBL教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这3门课程开展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教学。
3.2 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