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基于学缘结构视角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实力和潜力的主要衡量标准来源,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逐渐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生态等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全社会广泛重视人才质量、关注人才成长、关心人才作用的大环境下,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好坏与水平高低自然备受关注。博士生的生源质量状况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没有好的生源就难以造就高水平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是一个敏感性强、重视度高、影响深远的重大课题。

华中师范大学的吴瑞华[1],通过对某高校博士生的生源层次、流动性的分析,表明博士生硕士阶段就读高校层次明显好于本科阶段,博士生硕士阶段就读于本科所在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阶段就读于专科所在学校的比例,提出通过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改革、博士生招生考试方式改革、大幅度提高博士生的待遇来提高生源质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赵世奎和北京大学的沈文钦[2],通过对我国2006届博士毕业生学缘结构的实证分析,得出博士教育整体的优质生源比例偏低,特别是非“985工程”高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明显不够等问题,提出大幅度提高博士生的待遇、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博士招生自主权、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招生考核方式是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的重要措施。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状况、本人的报考动机及招生考试的诸多流程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根据近三年某大学所有博士招生学科博士研究生的报名、考试、成绩、招生等状况,从学缘结构的视角分析数据,探究隐含于招生过程中的一些信息。

一、学缘结构的内涵

(一)学缘的概念

学缘的概念是借用“血缘”的概念而来[3],众所周知,血缘是由于生物基因的遗传关系而形成的物种之间在生物性状上的远近关系,而学缘是指由于“学术基因”(即学术流派,或者说是学术思想、学术风格)的师传徒承而建立起来的学术源流关系。

在现代社会,学缘关系的建立是以高校(深入分析还应包括院系、专业)为平台,并通过颁发学位或学历证书而得以确认,因而学缘总是与学术人员毕业的高校、获得的学位(学历)、师从的导师联系在一起,可见,学缘关系指的是一种学术源流关系。

学缘具有类别性、地域性和层次性三大特征[3]。学缘的类别性,指不同的学缘代表不同的学术基因、毕业的高校查阅等,起到识别学派和毕业高校的作用。学缘的地域性,指每一种学术流派、每一所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的大本营属性。学缘的层次性,指不同学术流派或高校在学术体系上的地位、声望的差异性。

(二)博士研究生学缘结构的范畴

由于学缘具有的三大内涵,博士研究生的学缘结构也呈现出学缘类别的多寡性、地域的宽窄性和层次的高低性特点。

学缘结构分析方法常用于教师发展研究[1],在该类研究中,学缘结构一般是指一所学校全体教师最终学历毕业学校的构成状态。在博士教育中,最早运用学缘结构方法分析研究博士生源信息的是赵世奎、沈文钦[2],两位学者认为,博士生学缘结构分析是指博士生本(专) 科和硕士阶段学历教育毕业院校的构成状态,包括毕业院校的层次和在不同院校之间的流动性两个方面。

文中将博士研究生现就读的学校称为母校,主要从矿业工程、冶金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个博士学科博士研究生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录取方式情况、学校来源情况、专业一致性情况等方面展开分析和探讨。

二、三个学科近三年的学缘结构状况

(一)三个学科三年的报名、录取情况

2014-2016年期间的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如图1所示。报名人数从最初的37名降到15年的18名,然后又上升到2016年的33名,年度间增长率分别为-51.35%和83.33%。录取人数分别为10、14、24名,年度间增长率分别为40%、71.43%。

图1 2014-2016年的报名及录取人数图

(二)三个学科三年录取博士研究生生源的报考方式分析

从博士研究生生源方式分析,定向生占所有在校生的比例如表1所示。在2014-2016招收的定向博士研究生中,矿业工程分别有66.67%、40.00%、50.00%,冶金工程分别有50.00%、25.00%、25.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别有66.67%、80.00%、62.50%所定向就业的工作单位为母校。有一半的博士研究生定向工作于母校,有利于这些博士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力,全面依靠学校良好的实验资源和各种便利环境条件,在完成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专注于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潜心攻读博士学位,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和科研能力,使学校从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渐向研究型大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