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公共卫生科普信息传播视觉设计提
全媒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传播的一大趋势,使信息传播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朝着多维度、多领域的传播方向发展,使受众的感官体验更加多元化,也使公共信息可以更加方便有效地传播给社会大众。近年来,随着重大社会疾病的不断爆发,如2018年印度尼帕病毒的爆发,非洲埃博拉病毒的死灰复燃以及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已经使人们意识到了社会科普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科普信息是以提高群众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知识信息,是科普工作最直接有效的大众传播支撑。公共科普信息通过社会媒体进行传播可以实现知识的现实转化,满足人们对科普知识的心理需求,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重大社会疾病的发生[1]。当前,社会科普信息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电视报道、报纸刊登等传统渠道,而是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社会科普信息覆盖率更为广泛、传播能力更为高效,这些都为科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全媒体时代并非百利无一害,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也为信息的传播造成了新的挑战。如何准确地向民众传达重大社会疾病以及自然灾害防止的科普信息,做好科普宣传以及科普辟谣工作,成为了未来公共科普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大众化的科普信息传播,才能对社会舆论方向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群众的自我判断能力与应急防护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突发公共事件损失。
1 全媒体背景下社会科普信息传播特征
1.1 传播渠道多元化,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以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全媒体,凭借着更好的互动性、参与性与时效性,迅速成为了传播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全媒体时代打破了信息单项化传递的局限性,可以更加迅速地得到群众的信息反馈,增加群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互动交流渠道[2]。科普信息的传播在全媒体背景下的传播形式更为多样化、内容选择更为多元化,这些都为社会科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此同时,社会科普信息的传播也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信息发布更加及时有效,可以快速帮助群众答疑解惑,消除群众的恐慌情绪,稳定民心。全媒体时代使社会科普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内容表现形式得到了扩展,为其传播方式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渠道,促进其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1.2 不实信息传播扩大化,对科普信息造成冲击
全媒体时代也使公共信息质量有所下降,一些通过猎奇博取眼球的公众信息层出不穷。这些信息往往借助民间舆论的力量使人信以为真,并通过多种网络渠道全面宣传,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大肆炒作,使官方社会科普信息的传播受到冲击。而近年来,一些自媒体更为嚣张,不加核实就随意传播错误的公众信息,使大众舆论逐渐偏离正确的方向,造成严重的社会公共事件。一些主流媒体不但不及时辟谣还盲目跟风,使科普信息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如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初期,网络上各种媒体肆意鼓吹板蓝根、双黄连等产品可以杀死病毒的错误信息,各大媒体并没有及时有效地辟谣,导致群众信以为真,在市场疯狂抢购,使各大城市的板蓝根、双黄连抢售一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1.3 传播内容多样化,公众对信息的视觉要求有所提高
全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增加了社会科普信息传播的有利条件,又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随着信息传播的扩大化,人们上网浏览各种信息已经成为了日常习惯[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信息本身的视觉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视觉包装才能吸引更多群众的点击。而目前大多数的社会科普信息传播存在着生搬硬套、晦涩难懂、缺乏特色等缺点,很难吸引更多群众的广泛关注度,必须通过视觉设计的提升来帮助社会科普信息的进一步传播与普及。这些都是社会科普信息传播必须要考虑到的现实因素。
2 社会科普信息传播视觉设计的应用价值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与传播媒介都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领域。无论是社会科普信息的线下传播还是线上传播都离不开视觉设计的包装与完善。社会科普信息以视觉设计为依托开始打破传统的宣传思路,将更多的视觉元素融入科普信息的传播之中,运用矢量图形绘制、三维建模、动态化图形处理等技术手段,创新科普信息的表现形式,使其在保证原本科学性的基础上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通过运用新的视觉设计手段与形式,改变人们科普信息说教化的刻板印象,使社会科普信息更为灵活生动地传播,扩大自身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科普信息,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下文将视觉设计的应用价值概括为3个方面并展开详细论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