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韧性城市建设对策思考
韧性概念目前主要应用于灾害和气候变化、城市和区域经济韧性、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城市恐怖袭击韧性、空间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韧性城市演化机理、韧性城市评价方法、韧性城市规划等方面,探讨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途径:即承认环境不确定性和自身能力有限性,摒弃了工程和生态思想中必须达成平衡的偏见,以演进的观点尊重社会生态系统基本规律。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在“十四五”期间将进入常住人口近1000 万、GDP 过2 万亿元、人均GDP 迈向3 万美元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各方面,围绕打造韧性城市前瞻布局,全面提升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恢复能力,确保在遭受重大风险冲击后仍能快速回到正常轨道。全方位增强城市韧性,建设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拥有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韧性城市。
一、构建更富韧性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将与韧性相关的多样化参与者纳入规划,制定实施有效的制约行动和预防策略,营造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以往的城市规划,主要解决各类基础设施规模 “够不够”的问题,韧性城市规划还需预见性的说清“稳不稳”的问题,重视做好应急基础设施、冗余场所、备份设施等的建设,确保各类基础设施满足应急需求,分散和降低风险;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补充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基础设施的冗余度,体现多元化的功能价值。重视为谁塑造韧性,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将韧性与提升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建立一套适合南京实际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脆弱性分析。根据南京城市的特点、防灾需求和灾害风险的种类、大小分层级、分领域,建立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韧性水平进行评价。识别城市中相对脆弱的人群和社区,评估城市非正式空间的规模及其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分析城市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情景,并将以上信息在空间分布上进行表达。增加针对性的城市风险评估和基础设施脆弱性分析,评估极端情况下基础设施能否有效运转,提供一个兼具适应负面影响和降低可能影响的韧性城市规划框架,通过城市空间构型促进城市应对变化的韧性。
三是构建多层次战略空间刚性留白和动态调整机制,划定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控制区。预留应急医疗等设施用地,做好交通、水气等公共设施接入预案。建立广场、剧院、体育馆等城市公共空间平时和紧急状态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设计和转换预案。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等空旷场地及地下空间,建设形成就地避难、就近避难、步行避难等分级分类疏散通道和避灾场所。以干线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
二、提高城市危机预防能力
一是健全灾害预防系统。加强气象、地震、地面沉降、生物入侵、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灾害风险评估,建立供水水源、洪涝、能源、交通等安全隐患防控体系。学校、医院、生命线工程等关键设施,以及避难建筑、应急指挥中心等要害系统,应当提高必要的抗震设防水平;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城乡覆盖、区域协同,“陆、水、空、地”全方位消防系统,建立安全可靠、体系完备、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系统。
二是构建生命线工程安全防护。建设供水、供电、燃气、交通等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在水源保障、流域及城市防洪、能源供应、交通运营、公共卫生等与城市运行密切相关的领域,运用区域协同、层级设防、智慧防灾、立体防护等策略,超前布局、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构建安全韧性的保障体系。完善供水网络,强化水源互联互通,形成多源互补的供水格局。统筹用地竖向、排水管网、城市河道、调蓄水面等排水防涝设施,构建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系统排水防涝体系,确保排水防涝安全。打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友好、供需平衡的能源系统,实现电力、燃气、热力等清洁能源稳定安全供应。
三是增强应急物质保障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和标准引导,完善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商业储备等方式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形成完备的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和能源储备物资供应系统。加快应急物资保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搭建物资调拨单位与应急物资生产、销售企业的供需平台。健全应急物质储备机制,制定基本物质储备清单,创新储备方式,健全快速调配机制。培育发展应急产业,建立匹配应对突发事件需要、适应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应急产业体系。
下一篇:没有了